大明锦衣卫298(5/19)
洋分布,仿佛有人将真实场景直接投射到了他们面前。
更令人不安的是,大气编码程序还在持续运行,不断生成新的数据。林微注意到,这些数据与船旗上的光子晶体、干细胞线粒体中的外星同位素比例,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共振关系。难道八百年前的遣明使团,早已与这个遥远的类地行星建立了联系?
就在这时,培养舱中的干细胞停止了分裂,所有细胞突然集体转向星图的方向,如同朝圣的信徒。光子晶体的光芒逐渐黯淡,却在消失前将最后一段信息刻入实验室的量子存储器——一段由明代官话和未知外星语言混合而成的密语,翻译过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归途将至。”
实验室陷入死寂,只有星图上的红色光点仍在闪烁。林微凝视着那个神秘的坐标,心中涌起无数疑问。这个来自深空的信号,究竟是邀请,还是警告?而随着量子复苏的完成,人类又将被卷入怎样的宇宙漩涡之中?
第五章:海禁密码
林微将《壬申入明记》的全息投影与光子晶体结构重叠,操作台上的量子比对仪发出尖锐鸣响。泛黄古籍中记载的遣明使航线,竟与晶体内部的纳米纹路完美契合——那些看似装饰性的云纹,实则是跨越星系的导航坐标,而文字间的批注符号,正是星际航行的加密指令。
\"看这里!\"她放大书页边缘的朱批,1512年了庵桂悟的手记在量子解析下显露出隐藏信息:\"甬东有秘径,非星图不得入。\"而对应位置的光子晶体切面,正闪烁着与第四章发现的类地行星相同的频率。更惊人的是,明代海图上被官方标注为\"禁区\"的东海海域,在量子叠加态下竟浮现出星舰航道的轮廓。
助手突然调出宁波市舶司的电子档案,1512年的卷宗在空气中展开。泛黄的文书里,\"正德七年天船坠于四明山\"的记载被红笔圈出,旁边附着一份残缺的勘验记录:\"船身非金非木,触之发冷,有蝌蚪文密布,与佛郎机国器物迥异。\"林微将这段描述与干细胞线粒体中的外星同位素数据对比,发现坠物成分与a半人马座的物质特征高度吻合。
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突然自动运行,将所有线索编织成动态模型。画面中,明代郑和船队的航线与现代天文观测的陨石轨迹重叠,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