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355(13/17)
开日志,第一页夹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站在运河边,身旁站着数位身着玄色长袍的老者,他们身后是正在修建的明代水闸。照片背面的钢笔字迹已经晕染:\"第二十七代守誓人交接仪式,龙枢封印稳固,但熵锚的秘密或许该让后人知道了。\"
\"守誓人?\"林小满凑过来,她手腕上的星纹玉佩突然发出微光,与日志中的某些符号产生共鸣,\"我家族秘阁的古籍里也提到过这个词,说是每代都要有人守护"龙渊之秘",但具体内容都被加密了。\"她调出随身携带的量子硬盘,\"现在看来,那些加密算法和这本日志的书写频率有关!\"
三人围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地中,沈砚秋将日志逐页扫描进量子计算机。随着数据解析,一幅幅尘封的画卷在全息屏上展开:明代水官们夜观星象,在运河底埋下刻满符文的青铜匣;清代守誓人用古法堪舆术重新校准地脉节点;民国时期的科学家试图用量子理论解析熵锚本质每一页都夹着不同年代的照片与手札,串联起跨越六百年的守护。
\"你们看这个!\"林小满突然放大一张1943年的照片。照片里,年轻的陈老鬼站在一群考古学家中间,手中捧着青铜罗盘。\"这是祖父!\"老人激动得咳嗽起来,\"他临终前说在运河底见过"会呼吸的星图",我一直以为是胡话\"
沈砚秋继续翻到父亲的笔记。2015年12月17日的记录被反复涂改:\"检测到地脉能量异常波动,与明代文献记载的"熵潮"特征吻合。或许该重启"龙渊计划",但承钧的理念太过激进\"后面的字迹被火烧毁,但依稀能辨认出\"记忆传承\"与\"维度平衡\"的字样。
当最后一页日志扫描完成时,运河上空突然响起低沉的钟鸣。三人抬头,只见漫天晚霞中浮现出若隐若现的星图,与明代水官壁画上的\"周天星斗阵\"如出一辙。那些光点缓缓凝聚成文字:\"守誓者已至,龙渊重归安宁。\"
三个月后,国家量子研究院的地下实验室里,林小满将最后一份数据上传至\"龙渊文明\"专项数据库。全息屏上,从古至今的守护记录与现代科研成果交织成璀璨的光网。\"根据明代水官的星象计算,下次熵潮将在210年后到来。\"她调出模拟模型,\"但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