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合作与分歧(2/3)
家说的都有道理。与跨国企业合作确实是个机遇,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借助这次合作提升市场份额,又能保持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
会后,陈宇决定亲自与跨国企业的代表谈判。在谈判桌上,陈宇态度坚定又不失灵活。他首先表达了对合作的诚意,强调双方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接着,针对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陈宇逐一分析利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们理解贵方对成本和市场的考虑,”陈宇诚恳地说,“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底线。产品价格方面,我们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做出调整,但不能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流程上,我们可以接受一定的监督,但希望保留自主决策权;至于研发项目,我们愿意与贵方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但不会轻易放弃我们的核心研发方向。”
跨国企业的代表对陈宇的态度和方案感到意外,他们没有想到陈宇会如此坚决地扞卫工厂的利益。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合作协议。价格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生产流程上,跨国企业只保留关键环节的监督权利;研发方面,双方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一些项目,同时陈宇的工厂继续保留部分自主研发项目。
合作协议签订后,工厂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国际订单涌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员工们加班加点,士气高涨。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陈宇的工厂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双方的研发团队由于理念和文化差异,时常产生摩擦。跨国企业的团队注重效率和短期成果,而陈宇工厂的团队更看重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时,双方团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差点导致项目停滞。
陈宇得知情况后,分别与两个团队沟通。他对自己的团队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但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要把我们的优势和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实现共赢。”
同时,他也与跨国企业的团队负责人协商,共同制定了一套沟通机制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