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战俘的去处(1/3)
1938年11月26日栖凤县上岗子村
上岗子村是一个废弃了几十年的村落,原因也不复杂,这里地势太高,灌溉有水极度短缺,一场不大的旱灾就让这个村子荒废掉了,暂二师进驻栖凤县以后,发现这个村子附近非常适合开凿窑洞,于是便开始在这附近大量开凿窑洞,用来储备物资或者安置暂二师的部队,之前王跃巡视过的兵工厂就在这附近。
二战区决定向栖凤县移民以后,又紧急开凿了一批窑洞,头一天晚上营救回来的那些战俘就被安置在这里,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窑洞一早就被烘干了,土炕也烧上了,战俘们盖着破棉袄睡在炕上也不会冷,至于说铺盖,那你干脆想都不要想,就目前的国军而言,很多部队的薄被子里边都是芦花,即便是这样的被子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条。
第二天一早,这些战俘便被从屋子里轰了出来,第一件事就是登记个人信息,因为这个太过浪费时间的缘故,炊事班还推来了餐车,早饭是野菜窝头配咸豆花,豆花碗里还能看到一点点油星。
当然了,总会有不开眼的刺头挑事儿,想要离开的,要求对等待遇的,嫌弃饭菜差的,欺负人的,总之什么人都有,不然的话头天晚上暂二师也不会直接毙了几十个战俘了。
对此,负责监督的迷龙毫不手软,上去就将闹事的人拎了出来,然后就送去了小煤窑,这个时节,煤炭无论如何都是不嫌多的,既然精力旺盛,那就为抗战为老百姓做点贡献吧,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应该也没有机会再出来了。
登记完成后就是重新编组成一百人一队的队伍,然后在士兵的监督下分批去准备洗澡,在进入澡堂子之前还要进行一次集中宣誓,宣誓的内容简单明了,干也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宣誓结束后,他们才会依次进入澡堂子。
接下来就是体检、剃头,消毒、洗澡,一气呵成,这年头士兵的个人卫生本来就差,被俘以后就更差了,不收拾一下子说不定就会滋生疾病,再就是一些抓来凑数的士兵可能有不少的疾病甚至是重病,对这些人自然是能治的就治,不能治就直接放生出去就好,阳泉那边的李富贵应该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士兵?
伤兵?不要开玩笑了,战场上的伤兵根本就进不去小鬼子的集中营,上火车之前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