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道家符箓与易经八卦(4/5)
伪规律: 设计者甚至可能故意在密文中加入了一些无意义的“噪音”符号,或者制造出一些看似有规律、实则误导人的“伪模式”,来干扰破解者的思路,将我们引入歧途。
我之前发现的一些所谓“规律”,很可能就是这种陷阱。
缺乏固定参照: 无论是音律还是八卦,其对应关系都存在多种可能性。
比如,五音可以对应五行,也可以对应五脏;
八卦可以对应方位,也可以对应家庭成员。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体系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而这恰恰是秘密组织内部才可能掌握的),我们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有无数种可能的组合,却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正确的。
再次,是知识体系的差异与理解的障碍。虽然我和蔡琰姑娘都已竭尽所能,但我们毕竟受限于这个时代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框架。
数学工具的限制: 我的数理逻辑思维虽然超越时代,但缺乏后世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数学工具(如概率论、信息论、矩阵运算等),面对复杂的加密算法时,计算量和分析难度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直觉和穷举,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文化断层的隔阂: 蔡琰姑娘虽然博闻强记,但对于某些早已失传的上古巫术、地方秘传或特定道派内部的隐秘仪轨,也未必能完全通晓。
密文的设计者可能恰恰利用了这种知识的断层,使用了某些极其冷僻或早已失传的符号体系或文化典故,使得我们即使看到了线索,也可能因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而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
最后,是时间的紧迫与心理的压力。我们并非在书斋中从容地进行学术研究。我们身处险境,外面有追兵虎视眈眈,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增加暴露的风险。
这种紧迫感,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急于求成的心态,可能会让我们忽略某些细微的线索,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变得焦躁和失去耐心。
而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思维的敏锐度和创造性都在下降。
油灯下的我们,时常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书案上堆满了写满符号、计算和推测的竹片,却找不到一条清晰的路径。
挫败感如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