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应对与展露:谨慎的锋芒(2/3)
知的“内幕消息”,成功地勾起了王允的好奇心和重视程度。
果然,王允的眼神变得更加专注,他追问道:“哦?独特法门?智谋之士?小友可否细说?”
我心中暗喜,知道已经抓住了他的兴趣点,但我并未立刻和盘托出,而是巧妙地回避了核心问题:
“晚生所知亦有限,不敢妄言。只是从一些蛛丝马迹推测,贼寇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资金来源与运用,亦似有隐情(暗指颍水沉银和可能的内部分赃不均)。若能详加查探,或许……能找到其破绽,行釜底抽薪之策。”
这番话,既暗示了我掌握着更深层的信息,又将话题引向了更安全的“查探”和“寻找破绽”上,避免了直接评论具体的军事行动或政治阴谋。
王允听完,陷入了沉思。他没有再追问细节,显然明白有些事情不便在此深谈。
他转而问起了我对当前洛阳财政状况的看法。
这正是我准备充分的领域。
我立刻切换到度支曹令史的角色,用精准的数据(这些是我在尚书台工作中接触到的真实数据,稍作处理)和清晰的逻辑,分析了董卓废钱铸小钱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赋税征收的混乱无序、以及凉州军靡费无度对国库造成的巨大压力。
“……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怨声载道。纵有强兵,然无粮草、无财用支撑,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财政之崩坏,实为动摇国本之祸根!”
我言辞恳切,痛心疾首地说道,将矛头直指董卓政策带来的恶果,这恰好与王允等清流士大夫的立场不谋而合。
我还顺势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比如重新规范度量衡、整顿税收体系、控制军费开支等。
这些建议虽然在董卓当权下不可能实施,但却展现了我的专业能力和务实的态度。
最后,王允又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如今权臣当道,主上蒙尘,朝纲不振,小友以为,读书人当何以自处?”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对我最终立场的考验。
我站起身,再次深揖一躬,语气沉重而坚定地说道:
“晚生以为,读书人当秉持圣贤教诲,明辨是非,独善其身之余,亦当时刻心系天下苍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