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证据的搜集与风险的评估(2/3)
中的触角,也在全力运转,从另一个层面为我提供证据支持。
追踪物资流向: 石秀和他发展的线索,会密切关注那些从府库运出的物资的实际去向。
虽然无法全程跟踪,但可以通过观察城门口出城车队的规模、方向、押运人员的身份,以及沿途某些“中转站”(比如某些凉州军将领的府邸或商铺)的情况,来大致判断这些物资是否真的流向了所谓的“军需”或“西线”。
探查异常采购与活动: 我特别指示石秀,留意市场上是否有大量易燃物品(如桐油、硫磺、干柴)被秘密采购?是否有可疑人员在夜间频繁出入某些重要的宫殿、官署或桥梁附近?这些都可能是为“焚城”做准备的迹象。
收集民怨与实例: 玄镜台的成员会收集那些因为董卓集团搜刮财富而家破人亡的具体实例,记录下受害者的姓名、被掠夺的财物种类和数量。
这些充满血泪的控诉,虽然未必能直接作为指证董卓的“法律”证据,但在道义上,却是最有力的武器,足以激起任何尚有良知者的愤怒。
然而,每一次证据的搜集,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尚书台并非铁板一块,我无法确定身边是否有董卓或李儒的眼线。
我每一次秘密抄录文书,每一次向其他部门打探消息,都可能被暗中观察、记录在案。
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动作隐蔽,不留下任何直接指向我的痕迹。
石秀和玄镜台的成员更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他们在市井中活动,直接面对的是董卓的爪牙和凉州军的暴戾。
散布流言、打探消息、跟踪观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我必须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安全,采用更狡猾、更灵活的策略,并且做好随时撤离和切断联系的准备。
我如同一个走钢丝的人,在搜集证据的渴望和暴露身份的恐惧之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我将搜集到的所有证据,无论是官方文书的疑点,还是民间的情报,都用我们约定的密写方法,分门别类地记录在特制的竹简上,藏匿在那个只有我知道的安全地点。
这些竹简,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