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王允的震动与态度的转变(2/3)
灭性的灾难?
这种后果,是他之前虽然有所担忧、但并未真正提升到“天谴”高度的可怕前景!
自我怀疑与反思: “祸烈于黄巾”——难道相比于黄巾之乱,董贼迁都焚城的危害更大?
我一心只想着诛杀国贼,匡扶汉室,难道……忽略了同样迫在眉睫、甚至可能更具毁灭性的危机?
我的策略,是否真的如陆昭所言,有些……舍本逐末了?
紧迫感的加剧: “谶言”中可能暗示的灾难发生时间(虽然我写得比较模糊,但会营造出紧迫感),必然会让他感到坐立不安。
诛杀董卓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此之前,洛阳就被付之一炬,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可以想象,王允在那间书房里,必定是坐立难安,心潮起伏。
他可能会与丁允先生反复讨论、辨析这“谶言”的真伪和含义,甚至可能拿出其他的谶纬图箓进行比对印证。
最终,无论他是否完全相信这份“谶言”的真实性,其传递出的强烈警告信号,以及其中蕴含的、与现实高度契合的逻辑,都足以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迁都事件的严重性,并调整他的应对策略!
他的态度,必然会发生转变!
虽然“诛杀董卓”这个核心目标,可能因为他性格中的执念和对董贼的深仇大恨而不会轻易改变。
但他对“阻止迁都”或者至少“保护洛阳核心价值(尤其是宗庙、宫殿、典籍库)”的重视程度,一定会显着提高!
他会意识到,不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刺杀成功”这一个篮子里。
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必须在刺杀行动之前或同时,采取措施,防范那场可能到来的浩劫!
这种态度的转变,会直接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会更加倚重和信任我。
因为我的“预见”(无论是通过逻辑推演还是“谶言”印证)已经被证明是准确的。
他会更频繁地召见我,询问我对财政、物资调配、甚至城防安保方面的意见,试图从我这里获取更多关于董卓迁都动向的真实信息。
他会开始暗中布局,进行预防。
他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秘密联络那些负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