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引入博弈:分析对手的策略与目的(2/4)
策略和真实目的。
仅仅从“杀人灭口”的角度去理解对手的行动,显然过于简单了。
如果他们真的掌握了全部名单和计划,完全可以调动大军,一网打尽,何必用这种逐个击破、打草惊蛇的方式?
我开始思考,除了直接消灭威胁之外,对手采取这种连环刺杀的方式,可能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目的:
制造恐惧,瓦解联盟(心理战): 通过精准打击核心人物,制造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让参与者人人自危,从而分化瓦解王允的联盟。让那些意志不坚定者主动退出,甚至反戈一击。
从目前来看,这一策略已经初见成效。
打乱节奏,破坏关键环节(精准打击): 选择杨瓒(笔杆子)和刘艾(联络人)下手,直接瘫痪了檄文起草和策反吕布这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这使得王允的计划被迫中断或延缓,为对手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应对空间。
刺探虚实,诱使暴露(信息战): 对手可能并未完全掌握我们的核心计划和所有参与者。
他们通过这种有限度的、逐步升级的打击,一方面是在试探王允的反应和底线,另一方面也是在逼迫我们采取行动(比如加强防卫、转移人员、更换联络方式等),从而在我们的应对中,捕捉更多的信息,暴露更多的目标。他们可能在赌,我们会因为恐慌而出错。
嫁祸或转移视线?: 有没有可能,这些刺杀并非全部由董卓集团所为?
比如,第一次杨瓒的“急病”会不会是某个第三方势力下的手,意图搅浑水?
或者,对手故意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线索,试图将部分罪责嫁祸给其他人(比如吕布?或者关东诸侯派来的刺客?),以制造更大的混乱?
第三步,是评估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是博弈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目前来看,对手显然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他们知道我们在密谋,甚至知道部分参与者和环节。
而我们,对幕后黑手的具体身份(是李儒亲自操盘?还是更擅长阴谋诡计的贾诩?或是董卓手下某个秘密的情报组织?)、他们的真实掌握程度、以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几乎一无所知。
第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