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玄德之心,仁义之缚(1/2)
烛火又一次跳动,将我的思绪从对玄镜台暴露的担忧中拉回,聚焦于那个让我决定不将密信呈上的更深层原因——玄德公本人。
并非我不信任玄德公的品格,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太了解他,我才深知,将这封信交给他,很可能不是明智之举。
玄德公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能聚拢人心,靠的是什么?是那面高高飘扬的“仁义”大旗。匡扶汉室,解救黎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宽厚待人,信守承诺,是他行走天下的准则。这份“仁义”,是他最强大的武器,也是他最本质的底色。它吸引了关、张二位义弟的生死相随,赢得了无数士人百姓的拥戴,甚至让曹操这等枭雄也对他另眼相看,时常流露出又敬又忌的复杂情感。
然而,成也“仁义”,缚也“仁义”。这面光辉的旗帜,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给他戴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它规定了他行事的界限,塑造了他决策的模式。面对这封来自袁绍核心圈层的密信,这封充满了背叛、阴谋、算计,指向一场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奇袭的信件,玄德公会如何反应?
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当他看到信中提及许攸可能因私怨而背叛旧主时,他的第一反应,恐怕不是欣喜于机会的降临,而是对这种“不忠”行为的鄙夷。玄德公自己就曾几度易主,但他总能找到“大义”的支撑,而许攸的行为,在他看来,恐怕更多是源于私利和怨怼,这与他所信奉的道义是相悖的。
当他读到乌巢粮道的致命弱点,以及利用这个弱点可以一举摧毁袁军命脉时,他或许会意识到其巨大的战略价值。但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内心的挣扎。这等于是要通过一场近乎“偷袭”的手段,利用敌营内部的矛盾,去焚毁数十万大军赖以为生的粮草。
这在讲究堂堂正正、不屑诡谲手段的玄德公看来,是否过于阴狠?是否“不仁”?会不会有损他苦心经营的仁德之名?
更何况,他现在名义上还是袁绍的盟友。虽然双方关系微妙,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利用,但至少表面上,他们还共同扛着对抗曹操的大旗。
将这封信交给曹操(或者暗示曹操),等同于彻底背叛了这份脆弱的盟约。玄德公会愿意为了一个尚不明朗的战略利益,而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吗?尤其是在他如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