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上圈地(4/6)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土至命门,再上至夹脊过大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也就是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内功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
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
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
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
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再上达于百会。
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
然后自喉通至后背,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
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