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从0到1:脑机接口开启教育新革命(1/3)
林悦深知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复杂性,首要任务便是组建一支多领域融合的顶尖团队。她动用自己在学术界和科技界积累的人脉,广撒英雄帖,邀请了神经科学领域里对大脑认知与神经信号研究颇有建树的专家,电子工程方面擅长微型传感器与信号传输技术的精英,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精通人工智能算法与数据处理的高手。
新团队组建完毕后,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前期调研中。神经科学家们开始对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活动模式展开深入研究,他们在实验室里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ri)、脑电图(eeg)等设备,收集大量志愿者在学习不同学科知识时的大脑数据,试图找出大脑中与学习、记忆、理解等关键认知功能相对应的神经信号特征。
电子工程师们则把精力集中在研发更先进、更灵敏的脑机接口硬件设备上。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信号采集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设备的舒适度和便捷性。传统的脑机接口设备往往需要头戴复杂的电极帽,不仅佩戴起来不舒服,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尝试采用新型的柔性材料制作电极,使其能够更好地贴合头皮,减少信号传输的损耗。同时,他们还在研发无线传输技术,摆脱线缆的束缚,让使用者能够更加自由地活动。
计算机科学家们也没闲着,他们致力于开发高效的算法,对神经科学家收集到的海量大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算法不仅要能够准确识别大脑信号所代表的含义,还要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运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构建了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不断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使其性能得到逐步提升。
在研发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脑信号的个体差异性极大。不同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活动模式存在着细微但却不容忽视的差异,这就导致同样的脑机接口设备和算法,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可能会大相径庭。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阻碍整个项目的推进。
面对这个难题,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沉思。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一位神经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个性化校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