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章 靖康耻,柔福帝姬最后的下落(5/7)
后,迅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地方,就不可能是赵佶治理的!做了赵佶那么多年臣子,赵佶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李纲心里能没数吗?
既然不是赵佶,那就只能是姜耀了。
难道说,当初姜耀大闹汴梁城,果然不是太上皇赵佶的授意?
难道,真的是姜耀本人,弄出了那场宣和耻?
李纲赶紧求见姜耀。
姜耀也不隐瞒,直接承认了此事,并且预言,大宋将亡,金军很快就会二围汴梁。
现在,李纲最好是不遵赵桓的旨意,偷偷潜回汴梁。在汴梁最危难的时机,替姜耀给赵桓带句话。
李纲能怎么办?他手中无兵无勇,难道赤手空拳和姜耀拼命?被贬之身,他向朝廷举报姜耀谋反,朝廷又怎么会信?
于是乎,李纲只能按照姜耀的吩咐,在金军第二次围城之前,潜回了汴梁。
并且,在最危急的时刻,前来面见赵桓。
说实话,现在的李纲,真是对大宋腻歪透了!
不是因为,赵桓过河拆桥,在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之后把他贬出了京城,而是大宋朝廷在这两次汴梁保卫战的种种超越人类下限的表演。
比如第一次金兵围城吧,赵桓强令不得惹怒金军。有个抛石车的射手,因为金军在城下滥杀百姓,气愤不过,向金军发了一颗石弹,竟然被赵桓枭首示众。
你特么的究竟是哪头的啊?
第二次汴梁保卫战,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在金兵压境之前,有五百余座威力巨大的抛石车,竟被大宋的官员们遗弃在汴梁城外。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守城利器,最终却沦为金人攻打汴梁的有力武器。
当朝廷试图追究责任时,各部门却开始互相推诿。兵部声称这些抛石车归枢密院管辖,而枢密院又推说虽然名义上归他们管,但实际上军器监的宦官才是直接负责人。这位宦官则辩解说他只管抛石车,而移动抛石车的责任应归京城守将。京城守将又反驳说这是驾部的责任,他对此毫不知情。驾部则又称库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场无休止的推诿,最终导致这些抛石车落入金人之手,成为他们攻打汴梁的利器,而大宋官员们没人用得着负责。
比如,眼见城中守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