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解决转化过程中的遗留问题(6/7)
情绪和混乱记忆从自己的脑海中渐渐淡去,仿佛是卸下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而且,由于逆因果清洗技术的选择性特点,个体可以自主决定保留哪些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比如从这次危险任务中汲取到的应对危机的经验、与同伴之间曾经的深厚情谊等,这些积极且正面的记忆元素会被完好无损地留存下来,经过技术的整理和优化后,重新融入到个体的记忆体系之中,成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行、为文明贡献力量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而,这项看似充满希望的逆因果清洗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量子化个体选择接受这项技术来解决“记忆熵增”问题,一个严峻的状况逐渐浮出水面——可选择性删除负面记忆但导致6个体人格解体。 这一结果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当那6的个体在接受逆因果清洗技术操作后,他们原本完整而独特的人格仿佛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瞬间崩塌瓦解。这些个体原本完整的人格结构,就像是一座由无数块精心雕琢的石块紧密搭建而成的宏伟建筑,每一块石块都代表着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情感记忆以及行为模式等重要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了一个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自我”。 但在经历逆因果清洗后,由于记忆是人格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某些关键的负面记忆被删除时,就好像是从这座大厦的根基处抽走了几块至关重要的基石,整个人格结构顿时失去了平衡,开始摇摇欲坠,进而出现了全面崩塌的迹象。 他们原本清晰的自我认知变得模糊不清,仿佛站在一片迷雾之中,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我”在哪里。情感反应也变得迟钝或者混乱不堪,曾经能够敏锐感知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如今却像是一潭死水,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麻木不仁,又或者会毫无缘由地在不同情绪之间剧烈切换,让人捉摸不透。 行为模式更是失去了连贯性和逻辑性,以往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任务、做出合理决策的他们,现在却变得行为怪异、举止失常,可能会在执行一项简单的日常工作时突然中断,陷入长时间的发呆,或者做出一些完全违背常理和自己以往习惯的举动,就好像身体不再受自己的意识所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个体连最基本的自主意识都开始逐渐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