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过去的故事(2)(4/7)
自家粮仓里的,合计足有几千斤。
第二次到临安卖米,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米铺。
这一次,太爷爷赚得盆满钵满,盈余高出本钱好几倍。
一家人高兴之余,并没拿着这笔钱胡乱挥霍,而是在涪城本地购置更多的田产。
就这样十来年有余,太爷爷成为了涪城最大的地主。
除了官家的地,这涪城的私户田地基本都是他的。
做到这一步,太爷爷还是不满足。
他不甘心屈居在小小的涪城。
见识过临安的繁花富庶,怎么能不被它壮观的美所折服呢?
太爷爷举家搬到临安城,买下众多商铺,开起了专门的涪城米店。
等经营至今,涪城米店早已是声名鹊起。
店里不仅有涪城的好米,还有其他地方有名的好米。
秦氏只卖品质好、口感佳的大米。临安人都以能到涪城米店买得起大米为荣。
秦牧汉同儿子一商议,这米铺的生意没办法掩其光芒,它就是秦氏的活招牌。
不管他们怎么转移涪城米店的归属权,皇帝始终心知肚明这就是他们秦家的产业。
剩下能做手脚的也就是钱庄、酒楼和田地。
幸亏秦牧汉早有居安思危的觉悟,秦家传到他手里时已经富比一个州。
他深知人怕出名猪怕壮,在部署钱庄和酒楼的生意时,在明面上全看不出是秦家的生意。
那些个掌柜的也不知道自己的东家是谁。
但如果皇帝有心要查秦家的账本,难保不觉出点端倪来。
尤其是泰予钱庄和禾丰钱庄遍地开花,日进斗金,难保皇上不眼红。
他们得找个靠得住的人先捏住这部分产业,避过风头再说,等日后再拿回来。
想来想去,这个人得是翁叡祺才合适。
一来他年纪小,心思纯善,不会想着私吞外祖家的家产。
二来他是皇家人,皇上大概不会想落得个残害亲人的恶名。
再说了,谁能想到小孩子名下有这么多庞大的生意。
几人敲定主意后,秦牧汉找来翁叡祺,问:
“外祖要交一个很重要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