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明皇家科学院(1/3)
崇祯从一堆奏折下面抽出二张纸,交给徐光启和孙元化。
“子先、初阳,你们看下这个,这是朕前些日子从太祖爷那里所学而来。这个是朕关于炼钢和自生火铳的一些想法,有些细节朕已经记不清楚了,还需要徐卿后面逐步完善。”
徐光启接过来认真看着,徐光启,江苏松江府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在天文历法、火器军事,数学农学、盐政水利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可以说是明末的百科全书,有明一代科学集大成者。孙元化,字初阳,苏州府嘉定县人,师从徐光启。明朝着名军事技术家、火器专家,在火器,数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陛下,真乃神人也!”
徐光启和孙元化一眼就看出相比当下的火绳枪和高炉炼钢,皇帝的想法有多么的先进!
“谬赞了,二位爱卿。这都是太祖爷教给朕的。朕只是在太祖爷的基础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还不知道是否可行呢?”
崇祯嘴上谦虚着,心情好的都飘到了张嫣身上,皇嫂,看见了没,听见了没,他们在夸朕!
随后对宋应星说道:
“朕已经安排锦衣卫去福建收集红薯、土豆和玉米的良种及种植人才,应该很快就会回来,届时宋卿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尽早推广开来。”
“不知陛下说的这三样作物是什么样子的?产量如何?耐寒耐旱如何?”
宋应星问道。
“什么样子吗,朕描述不够细致,但是宋卿稍等几日即可眼见。至于产量嘛,红薯亩产四五千斤吧,土豆产量二三千斤,玉米千斤左右吧。土豆红薯都是耐旱耐旱之物。”
崇祯本想告知后世的产量,但是考虑到育种肥料等原因,也不确定产量可以具体到多少,只能含糊其辞。
“啊”
在座众人都发出一声惊呼,惊叹于作物的产量,又有点担心皇帝是否言过其实,好大喜功。但如果是真如皇帝所言,那么一旦推广开来,每年将拯救多少穷苦百姓?那将是多么大的功绩?宋应星想想就差点激动的差点昏过去。
“朕欲在北京城建立大明皇家科学院,专门负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科技产品的研发,朕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