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7(4/5)
名利地位的手段。
不问而告诉你是浮躁,问一而告诉你二是啰嗦;浮躁,不好,啰嗦,也不好,君子象声音回响一样,不多不少。
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礼》、《乐》,仅有成法而无详细的解说;《诗》、《书》,所载多为前代的故事,而不切近当前的实际;《春秋》,语言简约含蓄,含义隐约,不能使人直截迅速地理解其意。
应一面仿效君子的为人,一面学习他的学说;既养成高贵的品德,同时又获得全面的知识;全面通晓世间的事情。所以,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
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和接迎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如果上不能向贤师益友学习,下不能以礼法来约束自己,仅仅是杂七杂八地学一通,给《诗》《书》的文义做注脚罢了!一辈子不过是个陋俗的儒者而已。
想要追溯先王的法制,探求仁义的根本,那么学礼正是他的正确途径。如果提起衣领,弯曲五指而整顿,可以理顺许多衣服。
不实行(遵循)礼法,而照《诗》、《书》去做,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用戈(兵器)去桩黍,用锥子代替筷子进餐,不可达到目的。
因此,遵循礼法,虽然没有明了透彻,也是个守法之士。而不遵循礼法,虽然明察善辩,也就是个自由散漫的儒生。
所问不合礼仪者,不回答他;所告不合礼仪者,不问他;所说不合礼仪者,不听他;有争议者,不与他辩论。待他的礼节态度符合规制之后,才接纳他,否则就规避他。
因此,在恭敬有礼之后,才可以与之谈论遵循的方法;言词和顺之后,才可以与之谈论礼仪的道理;态度好,而后才可与之谈论礼仪的最高境界。
不可以说而说是浮躁,可以说而不说是隐藏,不察颜观色(不管态度好坏)而说是盲目行事。
而君子不浮躁、不隐藏、不盲目,谨慎地为人行事。《诗》说:“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天子都赞许。”
发百箭有一箭不中,不能说是善射;慢走千里而未达到目的地,不能说是善走;不能触类旁通,心志不专一,不能说是善学。
学习之人,必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