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薛定谔的青铜猫 3(1/3)
楚熵站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本破旧的实验日志。日志的封面上布满了灰尘,字体已经泛黄,但依然清晰可辨。封面上写着四个字:
《楚熵计划》
他翻开日志,发现第一页上赫然写着一句话:
“实验目的:用活体人类意识喂养青铜量子计算机,以实现量子意识的终极突破。”
楚熵的手猛地一颤,日志的纸张发出一声轻微的脆响,仿佛在警告他不要继续翻阅。但他没有停下,反而更深入地阅读下去。
日志的内容让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蔓延到全身。
实验日志内容摘录
第一天:
“实验对象为一名自愿参与的实验者,代号‘x’。通过脑电波监测设备连接青铜量子计算机,尝试将x的意识投影到量子态中。实验初步成功,x的意识被成功映射到量子比特中,但投影时间仅为003秒,随后系统崩溃。”
第三天:
“改进了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算法,增加了能量输出模块。实验对象‘x’的意识投影时间延长至045秒。我们发现,当意识投影时间接近05秒时,计算机的核心会开始吸收x的意识波动,像是某种‘喂养’行为。我们将此现象命名为‘量子吞噬效应’。”
第七天:
“实验对象‘x’表现出明显的意识退化现象,记忆逐渐模糊,情绪失控。我们推测这是由于意识投影对大脑神经网络的过度损耗所致。决定更换实验对象。”
第十五天:
“新实验对象‘y’为一名健康的25岁男性。意识投影时间成功延长至12秒。我们发现,意识投影时间越长,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越强。但需要注意的是,‘y’的情绪波动越来越剧烈,甚至在投影结束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
第三十天:
“实验对象‘y’的精神状态完全失控。我们决定终止实验,但计算机的核心已经开始自我修复,并试图‘挽留’y的意识。我们成功关闭了计算机,但y的意识似乎并未完全脱离,他的身体陷入深度昏迷,脑电波却与计算机的残留信号产生共振。我们认为,y的意识可能已经被部分‘喂养’到了计算机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