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讲解员的夏天(6/6)
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住她的衣角。
“姐姐,昭君姐姐去那么远的地方,会想妈妈吗?”
明汐愣住了。所有准备好的年代、事件、政治意义在这一刻褪去,她眼前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十七岁的王嫱站在塞外的风沙中,怀中抱着琵琶,望向长安的方向。
“她一定很想。”明汐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史书上说昭君经常登高南望,还让侍女收集故乡的泥土带在身边。”
小女孩的眼睛亮了起来:“跟我妈妈出差时一样!她也会带我的照片。”
这个简单的对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明汐心中的某个锁。接下来的讲解,她不再拘泥于严谨的学术表述,而是开始讲述昭君作为“人”的故事——她离开家乡时的恐惧,在异族中的孤独,对故土的思念。令她惊讶的是,不仅孩子们听得入迷,连大人们也渐渐安静下来,有人甚至掏出纸巾擦拭眼角。
“您讲得真好。”散团时,一位母亲真诚地说,“让我感觉昭君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个真实存在过的女孩。”
夕阳西下,游客开始减少。明汐站在出口处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发现自己的心情奇妙地轻松起来。广场上的大巴一辆接一辆离开,扬起细微的尘土。她突然明白,那些汹涌的人潮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退休教师想验证毕生所学,年轻情侣寻找约会场所,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文化熏陶,网红需要素材更新账号
而她,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那个节点。
她走向更衣室,脚步比早晨轻快许多。窗外,最后一缕夕阳为昭君雕像镀上金边。明汐想起小女孩的问题,突然很想知道,如果昭君穿越时空看到今天这人山人海的景象,会作何感想。
或许会惊讶吧,两千年前那个不得已的选择,如今成为无数人追寻的文化记忆。而在这记忆的长河中,明汐找到了自己微小却确定的位置——不是复述历史的传声筒,而是让冰冷石碑产生温度的讲述者。
明天,当新的人潮涌来时,她不会再感到畏惧。因为在那成千上万张面孔中,总会有一双像今天那个小女孩一样闪亮的眼睛,等待听到一个关于勇气、思念与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