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主心骨回来了(2/5)
良的出谋划策,却如同一记警钟,及时地敲响在刘邦的心间。他那富有远见的分析和建议,就像一道清泉,流过刘邦那被欲望填满的心田,让他瞬间清醒。他开始意识到,短视的欲望满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安全与稳定,只有顾全大局,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霸业。
再比如入不入蜀这件事,刘邦心中也曾愤恨不已。他一直觉得,自己辛苦打下的关中,怎能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他内心充满了对项羽的怨恨和不满,暗暗地谋划着要给项羽一个教训。他甚至想暗藏伏兵,等项羽一遣散诸侯军撤退后,就趁着夜色和混乱,悄悄地追击上去,给项羽来个突然袭击。哪怕最终拼个鱼死网破,也要出口迂蹩气,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说起来,刘邦也并非是什么正人君子,在某些时候,他确实会做出一些下三滥的事。只是,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局势下,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军队即便单挑项羽的军队,也绝非是其对手。项羽那勇猛无畏的气势和强大的军事才能,让刘邦不得不谨小慎微。所以,即便他有满心的怨恨和冲动,他也没敢轻举妄动。
直到张良站到他的面前,耐心地向他详细分析了入蜀的好处。张良从地理形势、物资储备、人心向背等多个方面,为他描绘了一幅入蜀之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他告诉刘邦,入蜀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同一座天然的堡垒,能让他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且,蜀地物产丰富,能够为他们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张良的这番开导下,刘邦才渐渐明白,自己不能只凭一时的意气和冲动去行事,真不能使气用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有时候必须学会忍耐和隐忍。所以,他才接受了明烧栈道这回事的嘛!他知道,这是一场为了未来而进行的“权宜之计”,是为了在战略上取得更大的优势,为了最终的胜利和霸业。
他用韩信为将,这着实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韩信那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就像是一道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刘邦的目光。刘邦深知,韩信这样的人才是他成就大业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彼时他是真的将韩信当作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全身心地托付了重任。而韩信也不负所望,在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