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4/6)
可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张良微微一躬身,正色说道:“这在《太公兵法》上也有说明。书中说,要让天下人都能幸福安宁,必须让人各得其所,各有依附。这就好比那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需求。比如,‘凡是人都厌恶死而乐于生,喜好德而趋向利。能生利的,就是道。道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这句话就是说,要治国有方,就要以民为本,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民生有利,他们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对陛下您的统治心怀忠诚,如此,方能使得百姓坚定不移地依附您,辅佐您。”
刘邦皱了皱眉头,似乎还是不能明了其中的意思。他挠了挠头,一脸困惑地又追问道:“这到底该怎么去做嘛?本王虽然知道要让百姓得利,可具体该怎么做呢?你还得多讲讲,让我能真正明白!”
张良一时也陷入了困境,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这道理说得如此明白,刘邦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他无奈地把手一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说道:“陛下您当初是为何要起兵造反的嘛?不就是因为秦朝那苛刻的政策,让您以及其他百姓无法丰衣足食,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如果让您丰衣足食,生活悠然自得,您还会冒着手无寸铁却被斩首的险,带着大家去造反么?”说完,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个比喻,让刘邦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张良这一问,犹如一道锐利的闪电,直直地劈开了刘邦心中那层隐秘的思绪,简直算得上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刻拷问了!
遥想当初,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的那段日子。那时,他的内心交织着无奈与迷茫,其实也不过是想在这风云变幻、残酷无情的乱世之中,侥幸躲过一时之灾而已。在那片莽莽山林间,他暂离了朝堂与纷争,可那心中的忧虑却并未消散。他只是渴望能在这暂时的避风港里,保住自己的性命,等待风头的过去,却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悄然酝酿。
至于曹参和萧何他们在沛县起兵造反,而后派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叫他回去领导义军,这件事情,刘邦并非没有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曹参与萧何,二人在沛县那是颇有名望之人,他们平日里对官场之事了如指掌,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若论领导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