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5/6)
力,他们二人自是极强的,萧何善于统筹安排,做事井然有序,能将诸多琐碎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曹参则勇猛果敢,在战场上更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有着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果敢的决断力。那按常理来说,由他们二人来领导这支义军,或许也并无不妥。
然而,这两个家伙在造反之后,却渐渐显出了惧怕死神降临的怯懦之态。他们皆出身公门中人,自幼饱读诗书,对朝堂律法那是熟稔于心,深知朝廷在面对起义之事时的严苛与残酷,那便是“首恶必办”。这是铁律,不容有丝毫的变通。若这场造反之事最终以失败收场,那领头之人必不会有好下场,必死无疑,血溅三尺之余,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而其余的众人,或许还有几分侥幸之机。有些在混乱之中隐匿逃亡,凭借着自己的狡黠与机智,躲过朝廷的追查;有些可能会选择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功臣,保全身家性命;也或许还能找到其他出路,在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
所以,当刘邦被召唤回沛县接收那支刚刚起步的义军时,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在替曹参等人去顶罪,如同那冥冥中安排好的“替死鬼”一般。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深知自己一旦踏上这条充满荆棘与险阻的道路,若是不能成功,等待他的将是一片黑暗与绝望。
不过,当时刘邦的心态却并非如此沉重而清醒,他满心所想,仅仅只是想到自己能够又可以光明正大地,而且是以一种风风光光的方式回家了而已。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熟悉的大街小巷,亲人间关切的眼神,还有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迎接他的场景。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身处乱世的风险,沉浸在这片刻的温馨与喜悦之中。
而至于后来的一切,从接受领导义军,到一路征战四方,逐渐壮大的过程,对于刘邦而言,也仿佛是顺势而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众人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在胜利后一同分享喜悦,在面对困境时又能携手共度难关。那是一种奇妙的情感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沉浸在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之中,反而乐在其中了。
所以,即便后来刘邦时常怀疑过当初曹参与萧和的用心,可他也并未去追究。毕竟,正是他们的这一番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