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正说徐茂公(2/5)
以深入了解蜀汉官员的各种动态。后来,司马炎统治时期,安排陈寿编着这段三国历史的阶段。陈寿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简而言之,陈寿认为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能,是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可在军事能力这一块,却并非他的强项。
除此之外,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手段,后世之人也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无比敬仰他,认为他忠诚勤勉,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他的某些决策提出了质疑,觉得在这些决策过程中,他表现得过于谨慎,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而且所运用的手段也不够高明,错失了不少良机。
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颇具代表性。毛主席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在对战略形势进行分析时,观点独到,具有前瞻性,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先天性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毛主席强调,我们看待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应当从整体局势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在某些关键的方面,诸葛亮的决策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失误。所以,说他“其智近妖”,不过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过度追捧罢了。
其实仔细剖析,诸葛亮在履行“先帝遗命”展开北伐的过程中,确实有些不顾蜀国的实际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六次出祁山,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几乎将自己的家底都折腾得差不多了,完全掏空了蜀国的财富和人力。这无疑为蜀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最为致命的隐患。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哪怕是邓艾率领区区一万多不到两万的人马,仅仅凭借他巧妙地偷渡阴平小道这一奇兵之计,就直抵蜀国腹地。当邓艾打到绵竹的时候,一举击败诸葛瞻,可是在沿途几乎就没有受到蜀国军民像样的抵抗。由此可见,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对于蜀汉政权已经是失望至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搞的那一套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类似先秦时期管仲的“以智治国”模式,最终并没有得到民心。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