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李清照(4/6)
至是直接投靠旧党,不然等蔡京收拾他时,可能连个帮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基于此,赵挺之便主动结交李恪非。
李恪非很佩服赵挺之的能力,便将赵挺之引荐给了自己的老师苏轼。
被赵俣调回来又被赵俣提拔为宰执并被赵俣委以考核人才的重任了之后,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苏轼,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散,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人看起来都年轻了不少。
此时,意气风发的苏轼,一心报答赵俣的知遇之恩,正需要赵挺之这样的人才来帮他。
关键,苏轼是个豁达大度的人,连将他赶出他所热爱的朝堂的章惇,他都能原谅,何况赵挺之?
就这样,赵挺之改换了门庭,摇身一变成了旧党人士。
不久之后,旧党这边想找人跟蔡京打擂台。
可旧党这边,不缺文学大家,搞个宣传什么的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按部就班治理一方的人才他们也多的是,但搞经济的人才,他们……没有。
这也正常,旧党一直主张遵守祖宗的旧法,他们的经济政策通常都是减少开支等节流的方式,而不是让杰出的经济人才去刺激经济、去赚钱,在他们看来,那太激进了,这怎么可能留得住搞经济的人才?
没办法,旧党便只能矬子里选将军,最后把刚加入旧党的赵挺之给选了出来。
赵挺之的从政经历也算丰富,而且他早年的政绩一直很突出,也曾出使过辽国,还是蔡京的政敌,关键他已经是吏部侍郎了,职位够高。
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一直在反对蔡京在钱法方面的主张。
他认为,钱法不能随意变更,像蔡京提出来的铸造当五钱、当十钱,就不可以实施。虽然这有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规范货币市场、便于携带交易等优势,但这也能引发通货膨胀、扰乱市场秩序、百姓利益受损、加剧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所以,当旧党得知赵俣准备改革钱法之后,就预谋好了推赵挺之取代蔡京,揽下这个重任,进入赵俣的视野。
此时,赵俣说:“朕欲改革钱法,谁可胜任?”
赵挺之便抢先一步出列毛遂自荐:“臣请一试。”
赵俣对赵挺之的印象不太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