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逆天军制,积重难返(3/4)
孤此事,意欲何为?”
“孤无兵可用,一个潇洒闲王罢了,你去找樊将军吧。”
挺搞笑的,朱范场堂堂“镇国将军”,手里却无半点兵力。
守个几把?
“朱瞻基,我谢谢你全家。”
当年明宣宗被汉王朱高煦吓得,平乱后立即削藩,彻底收回天下藩王的“三卫”,真的是一根毛都不剩。
负责通报的大明兵卫,于是又跑到将军府。
樊彦仔细一打听,坏事,平凉府这一万兵马,如何与瓦剌五六万对抗?(名字虚构)
如果赢了还好,能成名立腕,万一输了呢?岂不是千古罪人?
他选择了一条绝不会犯错的道路,就是撰写奏章,禀名万岁,让爷爷来定夺吧。
樊彦之所以会摆烂,完全是因为大明的“军功世袭制”。
明朝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遵循“寓兵于农”的指导方针,在全国实行卫所制。
看起来似乎没啥毛病,问题在于,卫所里的军官和普通军士,都是世袭制的。
你爸爸是将军,那你也是将军,你的兄弟、儿子、孙子你全家都是将军。
只要父辈不是谋反叛逆,哪怕杀人放火,无论受过怎样的处罚,调离、降职,甚至被处死!
那只是父辈犯的错误,与我何干?
父亲一死,我照样能顺理成章的继承他的官位。
这个制度太过逆天,让明朝将领渐渐地失去了血性,整日得过且过。
如此看来,在瓦剌入侵的时候,杨俊弃城跑路,也不足为奇了。
老规矩,“明实亡于朱元璋”!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宣布废除“严惩贪官污吏”的刑罚后,不仅文官在贪,武官也不甘示弱。
那么问题来了,武官能贪什么?
宣德九年,兵部右侍郎王骥曾经向朱瞻基指出军中存在问题。
“中外都司卫所官,惟知肥己,征差则卖富差贫,征办则以一科十,或私役买卖,或以科需扣其月粮,或指操备减其布絮”
王骥说的很全面,精准指出武官如何贪赃枉法的各种办法。
首先,“征差则卖富差贫”,即有钱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