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大大的问号(2/3)
冯振整个人都凌乱了,语言系统更是破碎了一地。
似乎没有意识到对自己上级都开始出言不逊了。
徐指导也没注意到冯振因失态而不敬的言辞,脑子中正忙着天人交战,
他完全猜不出陈功会这么冒险的用意。
在一次就罚下的抢跑规则下,说冒险都特么抬举陈功了。
要按照自己直抒胸臆的说法:
这简直是疯逼,要不就是傻逼!
就算在起跑反应领域成就最高明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功率也不到千分之一。
你特么把千分之一的概率赌在在预赛上?
万一被抢跑罚下,还夺个屁的金牌啊!
那等于直接就回酒店休息了。
徐指导气不打一处来,想飞奔上去用华佗的斧头劈开陈功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狗几把!
再结合正常运动员视角看。
400米跑的起跑,绝非百米冲刺那般追求极致爆发。
起跑后的第一个弯道,那关键的100米,是运动员调和呼吸、寻找步频、进入专属比赛节奏的黄金时段。
这更像是一场精密的自我校准,而非一往无前的猛攻。
因此,在无数顶级赛事中,我们经常 的场景是:
世界顶级的飞人,在最初的弯道角逐中,也往往不会急于抢占绝对领先。
他们的重心在于调整,在于让身体这台精密仪器尽快适应高速运转的挑战,为后续的漫长征途积蓄能量。
这是一种策略,一种被时间与实践反复验证的智慧。
数据是客观的。
在体力最为充沛的第一个百米,顶级飞人的用时通常稳定在1150秒左右。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若显着快于11秒,便意味着是不顾力竭的狂奔,后程体力亮起红灯的可能性陡增;
而若超过12秒,则多半是运动员在有意识地保存实力,接下来转入直道时会先进行一段高强度冲刺,以便于拉开差距。
放眼国内赛场,运动员们在首个百米的时间,则基本徘徊在12秒之后,更显稳妥。
然而,此刻所有目光聚焦之处,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