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莫斯科来信(4/4)
""中俄美食文化交流项目"——你是俄罗斯传统美食传承人,我是中华面点技艺代表。\"
安娜的蓝眼睛渐渐睁大:\"我们\"
\"用美食结婚。\"我点头,\"就像我们的面包——在法律之外,还有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快进键。安娜在莫斯科筹备\"哈尔滨-莫斯科\"快闪店,我则在店里增设俄罗斯美食角。我们每天交换几十条语音:她问\"锅包肉要不要加伏特加\",我问\"酸黄瓜能包进饺子吗\"。
当移民局来电通知补充材料时,我正在试验最新作品——用安娜寄来的俄式蜂蜜蛋糕做法改良东北粘豆包。电话那头的女士说:\"您的情况很特殊。\"
\"爱都特殊。\"我脱口而出,随即尴尬地补充,\"我是说,文化交流\"
挂掉电话,我发现面团已经发过头了。但奇怪的是,过度发酵的面团烤出来后,竟有种意外的松软口感。就像我们的故事,所有看似错误的步骤,最终都成了独特配方的一部分。
安娜生日那天,我寄去一个巨大的包裹。拆开层层保温材料,里面是冻得硬邦邦的\"涅瓦河畔的哈尔滨\"——用液氮急冻保存的。面包底下压着中俄双语卡片:
\"先尝尝家的味道。等我带着新鲜的去莫斯科。\"
视频里,安娜捧着那块冻面包又哭又笑。她身后,快闪店的招牌正在安装——\"哈尔滨的巴布什卡\"下面,用中文写着\"爱情面包坊\"。
\"知道吗?\"她擦掉眼泪,\"在俄罗斯童话里,冻僵的面包会复活。\"
\"那在哈尔滨传说里,\"我对着屏幕说,\"思念能让八千公里变成一步之遥。\"
当晚,我梦见自己站在莫斯科的雪地里,手里捧着刚出炉的面包。安娜从热气中走来,金发上落满雪花。我们谁都没提签证、材料或期限。只是当面包的香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时,某种比法律更古老的契约已然达成——关于麦穗如何在不同的土壤里生长,关于酵母如何在时差中持续呼吸,关于爱如何找到它自己的通关文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