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伊犁·九(3/4)
闻主播解释这位\"法国记者\"实为前东德特工,九十年代被法国情报部门策反。镜头扫过他公寓搜查画面时,我们同时注意到书架上那排《丝绸之路诗歌选》——书脊的烫金纹样与穆拉诺玻璃如出一辙。
深夜,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货轮鸣笛声像某种摩尔斯电码。嘉怡伏在窗前调试助听器,突然接收到一段加密数字信号。解码后是张1986年的威尼斯老照片:父亲与意大利共产党员站在玻璃厂前,他们手中举着的正是那种八瓣花玻璃灯——但照片边缘有个戴头巾的模糊身影,放大后可见她手腕上的胎记与嘉怡锁骨处的完全一致。
\"不可能\"嘉怡手指发抖,\"那时我还没出生\"她翻出沉永明给的乌鲁木齐车站照片,那个抱婴孩的年轻母亲手腕上,赫然是同样的蝶形胎记。
柏林博物馆的闭馆广播已经响起。我们狂奔向东亚展厅,却在维吾尔金器展柜前撞见艾蒂安。他正用紫外线灯照射某个镶宝石的箭囊,见到我们时眼镜片闪过冷光。
\"为了这个?\"他举起箭囊,内衬上显露出维吾尔文密写,\"你们根本不懂游戏的规则。\"他突然用德语朝对讲机说了什么,警报声瞬间响彻整个展厅。
嘉怡抓起消防斧砸向展柜。玻璃碎裂声中,箭囊里的金箔飘落出来,在应急灯下显现出凹凸的诗句——正是父亲《胡杨林》的原始版本,但结尾多了段:\"当所有译者的笔被折断\/唯有不识字的风\/还在传唱真相\"。
保安的脚步声逼近时,展柜的led灯突然频闪起来。嘉怡的助听器再次捕捉到那个频率,这次转化出的是一段全息投影:1989年的威尼斯某地下室,父亲和几位艺术家正在往玻璃中灌注金属溶液。镜头拉近,那个戴头巾的维吾尔女子转过头——她有着和嘉怡一模一样的眼睛。
\"母亲\"嘉怡跪在满地玻璃渣中呢喃。投影最后定格在一张欧洲地图上,七个红点连成北斗七星形状,每个标记旁都写着\"石榴小组\"的维吾尔文缩写。
艾蒂安突然扑向投影仪。扭打中他的假发脱落,露出脑后新鲜的缝合伤口——那里植入的微型芯片正闪着红光。我拽着嘉怡逃向消防通道时,听见他用汉语嘶吼:\"他们早该烧光所有维吾尔诗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