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瑞士姑娘·六(2/4)
十张小桌椅整齐排列。黑板上还留着今天的板书:德语动词变位表,旁边画着个夸张的笑脸。
艾玛从讲台抽屉里拿出厚厚一叠彩纸:\"看看这些。\"
是学生们写给她的德语便条。周小林的尤其醒目:\"谢谢您没放弃我。以前每次德语考试我都肚子痛,现在居然期待上课。\"纸条背面画着个瑞士三角巧克力,包装纸上写着\"中国制造\"。
\"这些比任何薪资都珍贵。\"艾玛轻声说,\"但我不确定在瑞士的学校能否得到这些。\"
我抚摸着那些皱巴巴的纸条,突然想起穆勒先生临别时说的话:\"程先生,您对文化的理解是独特的竞争优势。\"
月光透过窗户,在艾玛脸上投下格子的阴影。我意识到我们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她不愿放弃刚刚开花的教育事业,我也不想放弃正在起步的定制导游。但瑞士的offer太过诱人,像摆在乞丐面前的满汉全席。
\"我们需要第三种选择。\"我说。
艾玛歪着头看我,这个表情总让我想起阿尔卑斯山的小狐狸。
\"记得奶奶说的乡村旅游顾问吗?\"我越说越快,\"我们可以开创自己的文化研学项目!结合你的教学法和我的导游经验\"
艾玛的眼睛亮了起来:\"双语沉浸式体验!瑞士有这种模式,但中国很少见。\"
我们像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在教室里手舞足蹈地规划起来。直到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窗户,才惊觉已是凌晨两点。
奶奶的康复庆祝宴设在老宅天井。她坚持亲自下厨,做了臭鳜鱼和毛豆腐,还特意为艾玛准备了不辣的版本。
\"朗朗说你在找老东西?\"饭后,奶奶神秘地招手,\"跟我来阁楼。\"
木楼梯吱呀作响,阁楼灰尘在阳光中飞舞。奶奶挪开几个腌菜坛子,露出个樟木箱:\"你爷爷留下的,说是抗战时德国人藏的。\"
箱子里是一叠泛黄的手稿,德文与中文并列,记录着1930年代黄山的风物。最上面那页写着:\"致亲爱的l,这里的云雾让我想起黑森林的晨霭\"
\"天哪!\"艾玛小心翼翼地捧起一页,\"这是文化交融的珍贵史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