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战后处理(5/5)
战时期的苏军再现。
美国大兵则穿着蓝色制服,配备16步枪与护目镜,战术动作标准,英语夹杂着俚语,透着西方雇佣兵的冷酷与专业。
两者的混编让记者们瞠目结舌,一名美国记者,来自n,低声对同事道:“这家伙从哪弄来这么多俄国人和欧美人?他们配合得跟正规军似的,太诡异了……”
另一名德国记者,隶属《明镜周刊》,拍摄着动员兵与美国大兵押送俘虏的画面,皱眉道:“俄国人和欧美人并肩作战,这组合闻所未闻……他们到底为谁卖命?”
记者们虽震惊,却不敢靠近采访,士兵们的枪口与冷漠眼神让他们望而却步,只能远远记录,镜头中的俘虏满是屈辱与绝望。
当晚,报道如潮水般传遍国内外。《泰晤士报》头条标题触目惊心:“印度第22步兵师覆灭,胡布立陷落神秘混编势力”,文章详细描述了俄国人与欧美人组成的部队,配图是动员兵押送俘虏的冷峻背影与美国大兵持枪警戒的侧影。
《费加罗报》以“胡布立之殇:俄国-欧美联军碾压印度”为题,强调部队的异质性与高效配合,引发读者热议。
《印度时报》措辞沉重,标题“国耻之日:正规军败于割据势力”,配图是俘虏队伍的远景,模糊的身影令人心悸,文中痛斥战败的耻辱,引发国内哗然。
新华社报道相对克制,标题为“马哈拉施特拉邦战事升级,维拉迪摩势力控制胡布立”,却详细提及俘虏规模、中将阵亡与部队的俄国-欧美混编,暗指其背后可能的地缘复杂性。
n的电视画面中,新闻主播语气凝重,背景是田野废墟的航拍镜头,坦克履带的痕迹清晰可见,俘虏队伍的画面令人窒息。全球观众守在屏幕前,有人震惊于部队的组成,有人质疑其背后势力,有人冷眼旁观,胡布立之战的余波席卷世界。
维拉迪摩站在胡布立城新建的指挥部内,落地窗外是暮色中的城市,街道上士兵巡逻的身影井然有序,检查站的火光映红夜空。
他点燃一支新雪茄,吐出一口烟雾,低声自语:“一群菜鸡。”
他的目光穿过窗外,落在远方的地平线,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看到更广阔的疆土在等待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