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黄昏(3/6)
。
报纸的头版全是瓦德瓦的胜利和政府的无能,标题刺眼:《南方陷落,总理何去何从?》
《瓦德瓦的旗帜,印度的耻辱》。
拉奥低头看向桌上的报告,密密麻麻的数字显示着国库的窘迫:军费开支如无底洞,粮食储备仅剩三个月,后勤补给线因燃油短缺而脆弱不堪。他苦笑,低声道:“不解决这些,怎么可能有和平和繁荣?”
拉奥的目光移向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面标着各国的国旗,试图寻找一丝希望,却只感到更深的绝望。1993年的世界正处于动荡之中,美国刚经历老布什与克林顿的权力交接,华盛顿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中东的大伊斯兰联盟身上。
海湾战争的余波未平,美国忙于在中东重建影响力,遏制大伊斯兰联盟在沙特和伊拉克的扩张,根本无暇顾及印度的内战。
克林顿的新政府正忙于国内经济复苏和外交调整,印度不过是南亚的一个次要问题,国务院的备忘录里,瓦德瓦的名字甚至未被提及。
俄罗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莫斯科正深陷后苏联时代的经济混乱,叶利钦政府忙于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寡头争斗,同时警惕大伊斯兰联盟在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扩张。
俄罗斯的外交重心在中亚和车臣,印度只能指望购买一些过时的米格战机和t-72坦克,价格高昂且交付缓慢。
拉奥想起上个月与俄罗斯大使的会面,对方满口承诺,却只送来一船生锈的炮弹,包装箱上还印着苏联的镰刀锤子标志。他摇摇头,低声自嘲:“盟友?不过是些趁火打劫的商人。”
欧洲国家同样无意插手,英国和法国忙于欧洲一体化,德国专注于两德统一后的经济重建。联合国安理会的讨论会上,印度的内战被轻描淡写地提及,几个常任理事国只是象征性地呼吁“和平解决”,随后便转向巴尔干半岛的冲突。
拉奥知道,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困境漠不关心,瓦德瓦的崛起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南亚的又一场“地方骚乱”。
沙盘旁,争吵渐渐平息,将军们喘着粗气,彼此怒目而视,汗水浸湿了军装的领口,却无人再提出进攻的计划。
纳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