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机械臂的茧纹校准》(2/3)
‘槐树杈’的弧度。”
顾承川的左手在操作屏上无意识地划动,薄茧的摩擦声与录像里竹筷划过搪瓷盆的声音重叠。操作屏突然跳出三维重建图,当前患者的冠状动脉与 1998 年王秀英的血管模型完全重合,狭窄段的钙化斑分布,竟与老槐树 1998 年新增的年轮缺口分毫不差。
“校准完成,吻合角度修正至 75 度。” 机械女声恢复正常,机械臂的关节发出流畅的转动声,“感谢顾修平医生 1998 年手术数据,感谢顾承川医生生物校准。”
主刀医生目瞪口呆:“你怎么做到的?”
顾承川看着操作屏上重叠的两代医者手部影像 —— 父亲的竹筷手与自己的薄茧手,在数据空间里形成完美的莫比乌斯环。薄茧的每个凹痕都在修正机械臂的参数,就像老槐树的年轮,用三十年的生长,校准着时光的刻度。
“他的薄茧,” 陈立仁摸着操作屏上的指纹光斑,“是三十年来第一个能让机器听懂‘触诊’的生物密钥 —— 顾修平的竹筷震动频率,早就在承川的掌心,长成了数据时代的听诊器。”
机械臂重新启动的瞬间,顾承川看见父亲录像里的竹筷尖,与当前机械臂的吻合器尖端完全重合,两者在冠状动脉的狭窄段划出相同的弧线。更震撼的是,操作屏的背景光突然显影出老槐树的年轮,每圈纹路都对应着机械臂的校准参数,像时光在数据中开了扇窗,让煤炉的火光透进了 ai 的世界。
术后复盘时,技术组发现故障代码的源头,是机械臂的压力传感器无法识别 “带着体温的血管弹性”—— 直到顾承川的薄茧贴上屏幕,传感器才捕捉到 001 的生物力学差异,那是竹筷持针器在 1998 年留下的、属于人的操作痕迹。
“顾医生,” 技术组长递来数据报告,“您的指纹里,竟然存着 1998 年的手术压力曲线。”
顾承川摸着掌心的薄茧,那里还留着操作屏的余温。他知道,这不是技术的奇迹,是父亲的手、陈立仁的锈持针器、老槐树的年轮,在他掌心编织的生命密码 —— 当机械臂的齿轮卡住,薄茧的震动频率,就是让时光归位的钥匙。
走出手术室,晨光漫过外科楼前的老槐树,顾承川看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