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属实(4/6)
畔的许多建筑都是朱元璋所建。
最初这些地方是为了安置官妓而设立的富乐院。到了洪武三年,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众多会馆选址于此,使得富乐院与各地会馆隔河相望,从而形成了文人雅士与佳人相遇的美好传说。
时间久了,这里的需求旺盛,市场繁荣,人脉广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氛围。
秦淮河两岸愈发繁华,而西城等地却未能如此幸运。相比战乱时期虽稍显热闹,却少了些许雅致,略显平淡,在应天府总是显得沉闷且世俗。
夏白倒是颇为喜爱这样的氛围,与他在开封府的生活环境颇为相似。
从应天府到开封府约四百余里,若步行通常需七八日,若骑马乘船则更快。来回半月足够充裕。
他如今有一月时间,足以处理许多事务。他计划几日后返回开封。
夏白整理完毕后,打开朱标送来的包裹,取出其中的十两银子,掂量了一下,低声说道:“十两银子足以拯救众多生命,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十两银子相较天下仍显微薄。”
“不过有总比无好。”
“至少可以救命。”
---
第三日清晨,临河的街道上,小吃店一家接一家开始营业,寒风中,小摊上的柴火燃烧得更加旺盛明亮,热气腾腾。穿着单衣的干瘦汉子正用力地打制烧饼。来自辽东的师傅熟练地揭开蒸笼,顿时白雾升腾,满溢面香。还有那位满脸络腮胡子的色目老人,用竹夹小心翼翼地将北方特色的胡饼夹出烤炉,整齐摆放在竹篮里,胡饼金黄酥脆,香气扑鼻,即便相隔数丈也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
街道上还有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糖果的小贩。
伴随着一声声吆喝,沉寂的应天府逐渐苏醒,充满生机,也驱散了街头的寒意。
夏白漫步于雾气弥漫的街道,观察着应天府百姓的生活百态。
此刻的应天府生气勃勃,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只是如果少了那些流浪的乞丐,就更加完美了。
来到街道,随着行人增多,街道渐渐有了更多的市井气息。
夏白停下脚步站在一家包子铺前。
他点了三十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