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坚定不移(3/6)
“一年前,陛下就提及过北伐。”
“陛下意欲彻底清除北元在辽东的势力,可当时六部核算后发现,若要击溃北元太尉纳哈出的军队,朝廷至少需调动二十万大军。除兵部外,其余五部皆持反对意见。”
“毕竟十七年前,朝廷刚经历过一次北伐,财政状况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根本无法承担二十万大军的开销。”
“在陛下的坚持下,户部只能向各地地主和商贾‘借款’。”
“据户部估算,这种方式相当于将赋税翻倍征收。虽然在陛下默许下勉强推行,但即便将全国的纳税比例提高一倍,也需数年才能筹齐北伐所需的军费和粮草。”
“户部内有不少官员对此十分不满。”
郭桓的声音愈发颤抖,他已经逐渐看清。
皇帝这是打算拿户部开刀。
------------
听到军饷二字,夏白瞬间明悟。
他终于明白郭桓案的真正缘由。
郭桓贪了吗?
毫无疑问,肯定贪了。如此巨大的利益,谁不动心?
但更大的背景其实是北伐。
朱元璋此生最引以为豪的只有两件事:赶走外族统治者和调和南北方的矛盾。前者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成就,洪武年间北征共达十三次之多。
起初夏白并未察觉其中隐忧,然而如今他已完全领悟。
十三次!
即便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但如此频繁的战争仍让百姓难以承受。最后不得不靠征收赋税来维持军需。
按照卫所制度的规定,每战需从军户中抽调两名成年男子,一名为主力战士,另一名作为辅助人员随行;若主力阵亡,则需家中再次补充一名新成员。在那个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更何况明朝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发起一次北伐行动。
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耗使整个社会面临严峻考验。短期战役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长期下来就必须依赖官方调配资源。
夏白内心深处感到阵阵寒意。他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无数黎民百姓生于战乱之中,在污秽泥泞里辛勤劳作,最终客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