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追究根源(4/6)
。
陛下多次批评官员选才不当,“所取多为少年后辈”,无法胜任实际事务,无法实现他期待的“求贤责实”。
陛下确实渴望治理国家的贤才,但他所需要的所谓贤才,不过是希望这些人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仅将其视为自家的仆从!
这恰似农夫,既盼他人相助,又惧他人觊觎其财物,始终带着强烈的戒备心理。稍有不满便以强权,以防范盗贼的心态用人,怎能让人安心?
朱标目光冰冷地扫过群臣,寒声问道:“诸位也赞同这些言论吗?”
李善长拱手回禀:“殿下明鉴,臣只听见对圣上的诋毁,此等悖逆之词,当斩!当杀!”
他满脸愤慨,似为朱元璋鸣不平,慷慨激昂。
朱标冷冷注视着李善长,又环顾四周默然无语的大臣,面色愈发阴沉。
他岂能看不明白,这些人对这番话并非全然反对,甚至私下里也觉得圣上某些决定有所偏差。
令他疑惑的是,既然大臣们对圣上的政策存在异议,为何不敢直言?
李善长心中忐忑,不知是否该继续朗读下去,只能满怀期待地望着朱标,希望他给出指示。
朱标的脸色数度变幻。
最后。
他苍白的面庞重新泛起一丝血色,恢复了惯常的从容镇定,淡然说道:“继续念吧。”
“朕也想听听,这群逆贼还指责大明有何弊端?况且朕从未认为大明完美无缺。”
“有过则改,无过则勉。”
“这也是朕一贯的态度。”
“念。”
朱标展现出储君应有的气量与豁达,彻底改变了态度,不再将这篇文字单纯视为反书。
而视其为一篇谏书。
李善长稍作迟疑,继续说道:“洪武帝对为其效力的官员尚且严厉,更何况对待百姓?不过是打着爱民的幌子,行暴民之事罢了。”
“仅有爱民之心,却无爱民之举,天下尽归己有。”
“由此可见,大明虽兴于农民,也必将亡于农民,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罢了。”
“以治理家庭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