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清赴任昌平 政府四件要事(1/6)
何大清记得2024年的昌平早已改为昌平区位于四九城西北部,北与延庆区、怀柔区相连,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区、海淀区毗邻,西与门头沟区和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区域总面积13435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4个地区、10个镇。
而1965年的昌平县,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折点。在1961年7月份的那场行政区划调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原本庞大的公社体系精细切分为10个较小的人民公社。小汤山、南邵、阳坊等公社名称被正式写入县政府文件,而秦家村、张家庄和贾家村这些何大清频繁往来的村落,都被划归在阳坊公社管辖之下。
这个曾经属于河北省的县城,自1956年划归北京市后,始终像个不被接纳的“外来户”。四九城里的干部们提起昌平,总带着几分疏离,使得这里的经济发展始终徘徊在尴尬境地。更棘手的是,前几任县主官接连黯然离场,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县政府与周边村庄因场地之争矛盾不断,干群关系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
何大清翻阅着厚厚的地方志,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轻轻摩挲。上辈子在机关里谨小慎微地熬资历,始终未能一展抱负的遗憾,如今竟在这个特殊时期得到了弥补。他仔细研读每个公社的人口数据、耕地面积,甚至记下了各村主要族姓间的恩怨纠葛。夜深人静时,他对着手绘的地图喃喃自语:“阳坊公社三村联保可解燃眉之急,南邵的果园若能统购统销”月光照在他密密麻麻的笔记上,他想着,当前破局的首要:清欠?修路?解决村民的饥饱县里的内部争斗???
但不管如何,作为两辈子的老党员,一颗为国为民的红心是真诚,无论锤打得如何油滑,初心如故。
车缓缓驶入昌平县委大院,市委组织部的黑色轿车在阳光下闪着威严的光泽。赵科长率先下车,身后跟着一位身材挺拔的中年男子,正是新任县长何大清。县委大楼前,县委书记丁克哲早已率领四套班子成员列队等候,几位副县长不时整理着自己的衣装,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紧张的气息。
会议室里,赵科长宣读完任命文件后,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丁克哲起身致辞时,眼角细密的皱纹舒展开来:“大清同志在任副区长期间主导过多个重点项目,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和丰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