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迎接首长调研 大清教导王泽(2/3)
切中要害。
“爸,您这水平”王泽忍不住感叹,“比我们县委办那些专业写材料的都强啊!”
何大清笑了笑,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当领导的要不停的在想,在干,在研究,要不断提高……。我这当领导期间,我学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要自己心里有本账。”他指了指太阳穴,“当县长和当厨师其实是一个道理,火候、配料、顺序,哪一样不到位,最后出来的味道就不对。”
接下来的三天里,王泽仿佛上了一堂高强度的“政务速成课”。何大清不仅教他如何撰写汇报材料,更带着他实地检查接待路线。“首长的车队从哪个路口进,在哪个位置下车,走哪条路线参观,都要反复推敲。”在工业园区现场,何大清甚至亲自测量了步道的宽度,这是对首长的尊重,更是对所有人的尊重。
夜深人静时,王泽在宿舍里反复研读何大清写的材料。他渐渐领悟到,这份材料的精髓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那种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思维。何大清对昌平每一个公社和大队的特点都如数家珍,对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效果都了如指掌。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让王泽想起了自己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真正的学问在田间地头。”
调研前夜,丁克哲书记特意来到何大清办公室。老书记手里捧着那份已经定稿的汇报材料,手指微微发抖:“老何啊,我我真没想到,在我退休前还能赶上这样的好事。”灯光下,丁克哲的眼眶泛红,“这份材料,比我这些年见过的所有汇报都实在,都透彻。”
何大清给老书记倒了杯茶:“昌平有今天,是班子团结奋斗的结果。您这些年稳住了大局,才有了我们施展的空间。”
窗外,昌平县的灯火如繁星般闪烁。王泽站在走廊上,看着办公室里两位领导的剪影,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突然明白了何大清常说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正含义。这个老丈人用他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县委大院时,王泽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整了整胸前的党徽,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在他心中,一个清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主政一方,一定要像何大清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政绩刻进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