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太学初立(教育改革伏笔)(2/3)
指尖,在地上画出坐标系:“东西为横,南北为纵,二百里取中则各百里。甲乙各行x日,横距50x,纵距30x,依勾股定理,(50x)2+(30x)2=(100)2……”他忽然抬头,“陛下,可借算筹一用?”
李岩抬手示意,宦者捧出纯金算筹——这是他特意命人打造的教具,每根刻着阿拉伯数字。陈墨的眼睛亮了,指尖如飞拨动算筹,当算珠停在“2692”时,殿内响起倒吸冷气声。
“约二日又十三时辰。”陈墨擦掉手上的血渍,“不知是否需化作分数?”
淳于越猛地站起:“此子竟懂‘勾股术’!这、这是墨家门秘传!”
“非也。”李岩摘下斗笠,众人惊呼伏地。他拾起陈墨的草纸,“此乃‘天圆地方’之理,联昨夜梦到仙人传授,特命人写入《启蒙算术》。”他扫过嬴鸿煞白的脸,“明日起,太学弟子皆需习此术,包括宗室子弟。”
申时初刻,最后一场考毕。李岩在阅卷时发现一张特殊的试卷:试题“论华夏为何一体”下,竟用隶书写着:禹平水土,定九州,今南越之境,亦有禹迹可循。字迹工整如刻,末尾还画着一只衔着稻穗的神鸟——与他藏在书房的《禹贡》批注图一模一样。
“此卷何人所答?”他按住狂跳的心脏。
“回陛下,”主考博士擦汗,“是个自称‘无籍流民’的少年,交卷后便消失了。”
暮色浸透太学宫时,李岩独自来到新建的藏书阁。墙上的《华夏九州变迁图》刚刚完工,用矿物颜料标出的“扬州”“荆州”区域格外鲜艳。他指尖划过“南海郡”位置,忽然发现海岸线附近用朱砂点着一个小圆圈——那是他前日才在地图初稿上标注的“番禺城”,从未示人。
“陛下小心!”蒙恬的喝声从身后传来。
一支弩箭擦着耳际钉入墙壁,箭杆上绑着帛书。李岩扯下展开,上面用小篆写着:欲平百越,先稳苍梧。太学之中,有吾耳目。字迹与那张神秘试卷如出一辙。他转身望向窗外,却见一道青影掠过屋脊,腰间玉佩闪过——是楚地特有的凤鸟纹。
“封锁太学,彻查所有考生档案。”他将帛书投入炭炉,“尤其是答出‘九州一体’的那个少年。”
戌时三刻,李岩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