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梵高之死》,杀青!(3/4)
心情很不错。
这个项目是他两年多导演生涯以来,最难的一个。
但无论再难,至少第一步成功完成。
翻翻素材,各个意识流的镜头表达,几乎像是艺术品,如同一幅幅流动的油画。
对于小说家来说,他们的意识流表达是通过文字,细腻的笔触勾勒思绪的涟漪,跳跃的句式模拟意识的流动,每个词语都是神经末梢,每段分行都是呼吸节奏。
而电影的意识流,则是镜头里的光线如何从窗棂斜切进房间,是广角镜头下扭曲变形的走廊暗示精神困境,是手持摄影的晃动模拟记忆的不确定性。
用长镜头凝固情感的浓度,甚至用失焦画面表现意识的模糊地带。
小说家驯服语言,电影人驯服光影。
方元如今,对于光影的掌控力,无疑比一年前强出许多许多。
甚至对于《疾速追杀》的拍摄,他也生出了许多新的想法。
“《疾速追杀》里夜店追杀那场戏,狂欢的人群在枪战中仍沉迷舞动,暴力成为娱乐,死亡沦为背景音。”
“要是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进行诠释,应该能比原版更加有艺术感。”
方元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杀青宴结束之后,便回到公司对《疾速追杀》的分镜稿进行修改。
其实,这部电影原版就很风格化。
而现在,方元打算再将这种风格继续加强。
用高对比度的光影切割空间,夜店的镭射蓝紫与枪火的炽白在黑暗中炸裂,飞溅的鲜血在频闪灯下凝固成慢动作的泼墨画。
动作美学的暴力交响曲,将霓虹、节奏与杀戮糅合成令人窒息的视听盛宴。
如今,方元将自己从《梵高之死》拍摄中领会和学习到的东西,提炼成一套成体系的经验与风格。
任何一位大师级导演,都肯定有着自己的风格。
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他就喜欢使用手持摄影与动态镜头,霓虹灯与阴影的对比堪称一绝,而且还不缺乏真实感。
现在杀青之后,方元就好像是被梵高点了脑壳,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过,这样的风格,是只能在《梵高之死》这样的片子里发挥,还是他的任何电影都能使用。
最终要通过《疾速追杀》来进行尝试。
“等到《梵高之死》后期特效制作走上正轨,我就可以开始KCU的制作了。”方元心中想着。
他向来是快枪手。
去年连续拍摄制作三部电影,其中两部小成本,一部中等制作标准。
《梵高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