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逆袭的蓝图(1/5)
而此刻的谭建林,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系统赋予他的知识海洋中。
他不仅仅是在“写”报告,更是在“构建”一支全新的、强大的、令人生畏的蓝军!
系统提供的《大纲》极其详尽,不仅有理论,更有无数贴近实战的案例和推演。
这让谭建林对蓝军的理解,迅速超越了“模仿对手”的表面层次,开始深入思考一个更核心的问题:
如何让这支蓝军,不仅仅是“像”对手,更能真正成为磨砺“红军”部队的“磨刀石”?
如何让它具备持续的战斗力,甚至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真正“战胜”红军,给他们带来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
换句话说,如何保证这支蓝军,也能拥有“不败”的基因?
仅仅是模仿,是不足以“不败”的。
蓝军也需要自己的“致胜之道”!
想到这里,谭建林停下笔,目光锐利地盯着眼前的白纸。
大脑在系统知识的加持下飞速运转。
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在报告的核心理念部分,郑重地写下了五点:
一、知己知彼,动态演进:蓝军指挥官必须成为最了解“红军”的人,深入研究其战术思想、指挥习惯、装备性能及弱点,并根据“红军”的进步,不断调整蓝军的战术和模拟对象,始终保持“领先半步”的对抗优势。
二、 C4ISR与电子对抗一体化:建立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压制能力,将通信、侦察、情报、监视与电子战、网络战力量深度融合,模拟对手在信息域的非对称优势,瘫痪或误导“红军”指挥体系。
三、“形神兼备”的深度模拟:不仅模拟对手的编制、装备、战术,更要模拟其作战文化、指挥官思维模式、战场决策速度,甚至是非理性行为,迫使“红军”跳出固有思维定式。
四、以败求胜的训练哲学:蓝军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红军”实战能力,必须敢于设置险局、难局,甚至不惜代价制造“红军”的失败,通过复盘检讨,让“红军”在失败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
五、灵活高效的指挥与保障:建立扁平化、模块化的指挥结构,赋予基层指挥员更大的自主权,以适应“混合威胁”下快速多变的战场环境。同时,建立独立的、高效率的后勤和技术保障体系,确保蓝军能够持续高强度对抗。
写完这五点,谭建林仔细看了一遍。
这五点,不仅仅是针对武装侦察连,更是他对整个专业化蓝军建设核心思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