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重点培养(1/5)
张瑞的总结,同样坦诚,但比起徐英的从容,多了一丝挫败感。
情报失误,在现代战争中是致命的。
过度依赖单一侦察手段,更是大忌。
主席台上,吴学军的表情变得严肃。
他听着张瑞的汇报,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谭建林那份战术报告。
“反装甲小队渗透战术……”
“多手段侦察融合,地面抵近侦察与空中、技术侦察相互补充验证……”
谭建林提出的战术,不正是在弥补这种传统侦察手段的短板吗?
无人机侦察固然高效,但在复杂地形、强伪装或电磁干扰环境下,其效能会大打折扣。
而一支能神出鬼没、抵近侦察、甚至具备破袭能力的地面小队,恰恰能成为最有效的补充。
它能穿透敌方的伪装,获取最真实、最可靠的情报。
吴学军在心里,对谭建林的战术价值,又一次进行了重估。
而且,这一次的评价,比之前更高。
他甚至开始在脑海中,模拟起另一个场景。
如果这次防守方是谭建林的武侦连,会怎么做?
他们会不会在无人机发现目标后,立刻派出反装甲小队,利用地形隐蔽渗透?
小队抵达目标区域后,会先进行抵近侦察,确认目标的真伪。
如果是假目标,立刻上报,避免炮火浪费。
如果是真目标,而且是高价值目标,比如火炮阵地,他们会选择直接进行破袭。
用单兵导弹,或者其他携带的爆炸物,悄无声息地瘫痪掉这些目标。
这样一来,不仅获取了准确情报,还直接削弱了敌方的火力。
这才是真正的“侦、打、评一体化”!
吴学军越想,越觉得谭建林的战术,有着极强的实操性和前瞻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破袭战术,更是一种基于立体化、融合化侦察手段的新型作战模式。
吴学军在主席台上,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在他的脑海里,这场虚拟的推演已经无比清晰。
他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张瑞当时这样做了,结果会是怎样。
一营的诱敌之计,将彻底失效。
二营不仅不会浪费宝贵的炮弹,还能掌握主动权。
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利用情报优势,对一营实施反击。
这一切,都源于对情报的准确判断,源于对侦察手段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验证。
而谭建林提出的“多手段侦察融合”,正是解决张瑞这次失误的关键所在。
吴学军看向谭建林的眼神,更加复杂。
这个年轻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