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我们自己造火箭(4/6)
跑通,而且成本比目前的长征二号便宜,那国家就会扶持性给我一些机会。我在宇宙科学和物理领域的威望人脉,还是够我拿到不少资源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可以分解开来:首先,三年内,把能够可靠发射的火箭做出来,成本么,暂时目标就定在比国加拨款项目火箭现造价低15。这一步做完,基本上就已经是零九年的事儿了。
    然后,我们再花至少年,甚至5年,做到按照普通的开放竞争式商业模式,也能盈利。相信那么高精尖的领域,国家给到5年的市场化缓冲期,还是可以的。”
    麻依依暂时没有更多的调研,也不好说什么,就表示过段时间做一个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顾玩的打算,显然是走地球上那些2010年代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轨迹,自己以做集成商为主,把大量子项技术外包出去,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同时要会核算每一个小目标的成本构成。
    其实,杰夫贝佐斯和埃隆马斯克这些地球同行,他们也不是说自己就掌握多少核心技术,他们的关键竞争力,还是什么都略懂一点,能看懂每个细分专业领域供应商的成本,确保不会被他们坑。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难度是很高的,因为隔行如隔山,一个东西如果一个星球上只有一家公司能造出来,很小众,那么它给你报个高价,你有时候也很难反驳。这时候,又懂技术又懂如何分解成本、找出降本关键项,就成了核心竞争的能力。
    造一颗火箭,按照民营的供应商分包模式,那至少是需要两千个供应商才能解决的,哪怕只是抓大放小,只盯着那几百个附加值比较大的供应商来降本,也是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
    地球上,埃隆马斯克能做成这事儿,其实最大的能力长板,在于马斯克型人物的学习能力。在太空叉,老板据说经常可以“顶替胜任任何一个某o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