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没天理啊(1/4)
访客很不爽:“这时候还装就没意思了,大家都看见了是你们家的船,还有你们家雇的龙五在哪儿操办呢。”
话分两头。
“到底是什么发财的路子?为什么我们自己抓不住?他可是租了我们的船发的财呀!没天理啊!”汪菡急得眼珠子都血红了。
双方满意而散。
顾鲲在粤州准备上飞机的时候,龙五和陈丽,终于拉着三四吨鱼获,以及一千桶柴油,回到了兰方。
兰方岛上,有大船的那些渔民,圈子就那么大,一点事儿很快就传遍了。码头上发生的事情,很快有刘民的亲戚朋友,去刘家询问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90年代中后期,华夏对东海的渔业资源控制比较彻底,很少有外国人来抢。所以只要禁渔保护,受益的总能确保是华夏人,政府也就愿意下大力气保护——
比如说吧,华夏国关于渔政的一些政策走向,因为跟他的本行相关,他其实上辈子就有关注。
对94年的华夏人来说,零售价动辄200块一斤的鱼,消费面还是太窄了。说到底只有装逼充门面的商务宴请才会吃,谁傻到自己买来吃着玩呢。
虽然有些历史信息,其实顾鲲重生之前就知道,但他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融会贯通串联起来。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南海有关政策比东海多拖了整整四年才出台。
“那徐哥你能帮我联系么?”顾鲲真诚地问。
“那也行,我不会让你难做的。”顾鲲很爽快。
他们那儿估计有不少产品,都不会短时间内受汇率波动影响,你要是有本事倒腾到南洋,那么赚几个月时间差还是没问题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南海这边渔船密度相对较低、南海纵深更宽广,所以保护渔业可持续性没东海那么迫切。
“我也认识几个东海的渔业大船东,都是船山那边的,往年我都是从他们那儿进货东海的船山大黄鱼,还有其他几个名贵品种。我知道他们都有去年年底之前下定的船,造了一半,今年政策收紧之后,就在考虑割肉止损。”徐锋见顾鲲果然有兴趣,就帮他进一步介绍。
徐锋看顾鲲挺上道,就多说了几句:“你一说,我又想到个事儿,你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