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打完收工(1/5)
说不定过个几年,他就可以塞点黑钱,让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家,或者其他类似畅销书的写手,夹带一些私货,多渲染渲染这里面的秘辛。
之前的历史学界,对于当时马尼拉白银贸易的规模,主要靠档案文献的记载来推断——文字档案里写的横跨太平洋运银船,普遍报关数都是四五十万银比索上下。
“唉,要是这些东西,当初一到马尼拉,就能传回大陆,说不定大明就不会这么快灭亡了,至少不是以后来那种方式灭亡。”
就是那种六面都是密封玻璃、里面充着氮气或者惰性气体,但其中正面的玻璃上,有开两个圆孔,圆孔上蒙着气密的橡胶手套。
这是一条1580年代、相当于明朝万历初年从阿卡普尔科驶往马尼拉的运银船。后世是2006年左右,被菲律宾政府委托分成的一家考古公司捞上来的。
既然没法说,就难得糊涂这么混过去呗。
第二天,所有人都经过充分休息后,就正式开始了最后的全船打捞作业。
粗略查验了一遍捞上来的那些文字记录,顾鲲又回到放货箱的船舱,最终把所有箱子都查了一遍。
陈振龙是吧番薯藤编在麻绳里,才蒙混过关的。
顾鲲继续开着他的潜艇,配合潜水员,把几百个提供储备浮力的充气浮筒,塞到沉船的空腔里。
然后,就可以依靠牵引,把沉船从“夜莺号”船尾那个装潜艇的船坞登陆舱,直接把沉船拖进去。然后再关闭舱门,用水泵把船坞登陆舱里的海水全部排空。
短短四五天时间的紧张作业,顾鲲就搞上来了足足300多吨的货箱,把那条沉船的船舱几乎掏空了一大半。
从这个角度说,胡建先民对于华夏文明从一亿多人涨到四亿人,是起了最大贡献的。
博物馆的操作员,要摆弄玻璃柜里的东西时,就可以把手伸进那两个蒙着气密橡胶手套的圆孔,然后隔着乳胶手套拿里面的东西。
盖伦型帆船都有高大的艉楼,而艉楼因为属于上层建筑,结构木料往往比船体的船壳要薄不少。在盖伦船沉没的时候,往往会断裂离体。
顾鲲既然要做打捞古代文物的生意,这些准备工作当然都是做好的了。他从来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