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六章 帝国的奶牛(2/6)
明白,这个制度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个风闻奏事导致了御史们不需要负责任。
他们可以编故事坑政敌。
明朝御史们自己雇人散播谣言,然后根据谣言弹劾某政敌是惯例,而且把这当做成名的手段,然后也就变成了一群只知道狂吠咬人,却不需要在事后负责任的疯狗。
但这不是都察院没有价值,事实上都察院必不可少。
不仅仅是都察院,御史巡按制度同样有必要,八府巡按永不过时,总之都察院监督检举,大理寺审判,而刑部主管刑狱,三法司制度明确。
三衙,枢密院,统统撤销,然后设立大都督府。
大都督当然就是王跃了。
大都督府下设各部,什么参谋部,后勤部之类都有,反正都是王跃的绝对亲信。
就是地方上麻烦些。
但这个可以先不改,继续沿用旧的制度。
毕竟南方的公田法大多数还没完成,还有陕西和河东两地的特殊情况,还有魏王地盘上的特殊性,这些可以在以后慢慢解决,现在就是先解决朝廷的,地方上得等公田法全部完成再说。
另外还有就是科举。
这个同样已经必须得解决了。
要知道自从王跃当权以来,大宋朝还没搞过科举,这些年朝廷和地方上补充的新人都是王跃直接提拔起来的,而这些人肯定不包括南方,这样为了能够安抚南方的年轻人,一场科举势在必行。而新的科举肯定分科,文农工兵医商一共六科同时取士,各地举人选拔同样分科考试,只要识字的都可以参加,除了文科以外,其他对文采什么的没有太多要求,能文理通顺就行。
但专业知识必须足够强。
这项改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大宋朝的读书人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尤其是那些很清楚自己文采不够,按照过去制度很难考中,但新制度却很有希望的,他们实际上是支持这种改革的。
虽然就算中了进士,也只能做一些佐贰官,甚至兵科的进士只能去军队做一些文职。
但是。
终究有了官身啊。
就在王跃大刀阔斧进行他的改革时候,他的远征舰队到达三佛齐,并且成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