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抄家须趁早(2/5)
“抄家,戚老将军,这肥差就给秦将军了!”
杨信说道。
“呃,末将手下到是都不缺银子。”
戚金笑着说。
他的浙军的确都不缺银子,戚家军的传统就是高薪,而且这些士兵甚至很多都并不全是单纯为银子,话说浑河之战后残余几百浙军,不但拒绝回乡,甚至全部主动在战场上冲锋直到全部战死,这样的士兵不可能在乎银子。
杨信紧接着进去找陈策。
对于他的要求陈策当然不敢拒绝。
这时候锡尔呼纳克杜棱已经跑到十三山驿,广宁实际上已经解围,他这支援军基本上不会有真正战斗了,调一千士兵给杨信无足挂齿,紧接着杨信就拿到了他的手令。外面秦民屏的儿子秦佐明已经在等他,见礼之后带着他直接出城,城外的军营前一队白杆兵已经列队,包括白杆兵的实际统帅秦邦屏也在等他,杨信没工夫跟他们啰嗦,见礼之后直接启程。
这一千白杆兵还是秦民屏父子带领。
上路之后这些山民的实力真正展现,当天入夜前他们就狂奔一百多里过了三岔河进入牛庄驿。
牛庄驿。
“石柱很穷吧?”
杨信问道。
“山里都一样,没多少能种田的地方,就是开些小块的梯田,平日在山林里打猎在河里捕鱼,好处是不像辽东这般冬天严寒,更兼潮湿多雨适宜种稻,故此倒也还算能吃上饭。其实以末将看,这辽东算得上土地肥沃,这一带也有水灌溉,就是太冷无法种稻而已,要是能种稻说起来比石柱强多了。”
秦民屏笑着说道。
这时候辽东是不种水稻的。
真正辽东遍地水稻,其实是一直到民国才开始。
这地方关键就是气候寒冷,留给水稻的生长期不够,至于渤海国那个不能作为标准,毕竟他们那时候气候相对温暖,而现代东北育秧通常也得四月初,甚至温度不够还得上大棚。而这时候四月初东北还封冻呢,根本不可能育秧,哪怕浸种也很难解决,实际上还有稻种的问题,至于这个时代的倭国和朝鲜同样不能作为标准。
虽然印象中总是这两国和东北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朝鲜水稻产区维度上和黄河以南是一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