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收下四个国家作为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4/8)
上的贸易运输成本。
不过他们造出来的大篷车只是形似,具体技术细节上还是远不如汉人的做工,运输省力效率和耐用性方面也都有差距,就跟90年代的合资车和原装车区别差不多。
游牧帝国的工业技术,怎么可能跟大汉相比嘛。
看汉人这架势,阿尔达班倒是觉得汉人应该是来谈判的,不至于搞武力威胁,稍稍松了口气之后,静下心来仔细盘算,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事儿对他没坏处。
他现在本来就是外强中干,有个台阶下有什么不好?
于是乎,机缘凑巧之下,这荒诞的一幕还真就实现了——汉使带了区区三千骑兵,远涉五千里而来谈判,居然就成了决定这个局面平衡的关键一手。
(五千里是从离开乌孙西部边界开始算起、到泰西封为止。如果从长安算起,到泰西封一共是一万两千里,还只是直线距离)
这牌面也是没谁了。
帕提亚方面做了郑重的接待筹备,也不敢怠慢。五天之后,好整以暇的杨修,就得到了阿尔达班五世的亲自接见。
……
“汉朝皇帝特使,见过安息王。”
杨修来的时候,带了各种语言的通译。丝绸之路重开已经快二十年,大汉在兰州、长安、雒阳等地也各聚集了不少西域来客、学者商人,所以要找翻译已经比较容易。
最夸张的是杨修这人也算博闻强识,都四十来岁年纪了,为了这次出使,反正过去这一年的筹备期、赶路期也没别的事情可做,居然就把罗马人用的拉丁文,和帕提亚高层用的希腊语,给学了个大概。
此时此刻,简单寒暄打招呼,杨修也不用通译,直接亲自开口就是希腊语,语言态度不卑不亢,只是拱手微微一揖。
听得阿尔达班五世一愣一愣的:汉朝也是够开眼看世界的,居然对外面的情况那么了解。
谷/span当然,杨修也不会一直说希腊语,一开始秀几句那是显示自己的才智。后续具体谈判中,汉使说汉语是体现大汉地位,不可能去用蛮夷之语谈大事正事。
以后应该让说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国家,为了跟大汉打交道而多学汉语。
阿尔达班五世谦逊地降阶跟杨修交谈,还吩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