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覆灭漠北鲜卑(第二更五千字。新书已开)(3/7)
历史的车轮很快进入了221年,周瑜和赵云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等这年春耕结束、进入初夏,就开始军事行动。
而雒阳的朝廷内部,李素则稳步地建议刘备趁着精力还行、充分发挥开国君主的威望,再推进一些铁腕的改革,尽量少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之前的币制改革,到221年算是彻底胜利结束了。而按照李素、刘巴等人之前多年的操作经验,甚至根据朝中群臣的敏锐嗅觉,都知道:
但凡关于钱的变法实施完之后,丞相肯定会趁热打铁,建议陛下再升华一下针对人事,或者说选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这一次,果然还是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中枢右仆射刘巴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实施完货币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