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生产成功(2/5)
的主轴连接在一起的,在动力的推动之下,托起庞大的混料室,开始做往复的运动,哗啦啦的声音,在里面不停的响动,这些材料,会在重力和螺旋转动的力量之下,均匀的混合到一起。
这样的运动,连续不断的一个小时,这样的混合,考虑过了重力和平衡的问题,混合成功的材料,会非常的均匀,达到生产水泥的标准。
这个在别的水泥厂,最耗费人力的活动,要知道,水泥的原料,经过粉碎之后,需要混合在一起,以中国最大的启新洋灰厂为例,他们只有一个可以机器推动容器,可以做一个规则的往复运转,要想混合,需要大师傅不断的添加,用眼力和劳力,让材料混合,一般而言,整个容器也不大,不会超过1个立方,毕竟,太大的话,混合起来,有些推动不了,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十来个同样的机器,在一个大师傅和20个左右的劳力的帮助下,人工的来混合,耗费的人力太大,切混合的效果完全依靠大师傅的水平,这也是启新洋灰厂的生产量不能放大的根本,精心培养起来的大师傅,就那么几个,要增加,很难。
李明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设计的时候,也跟杨元钊细细的讨论过,杨元钊回忆了一下后世类似的混料室,没见过真正水泥厂的,混凝土搅拌的混料室,还有化工的一些混料室,多多少少给他一点提示,一个眼光一流,一个实操一流,两者结合,杨元钊的机器和李明生的设计,变成了最省力的步骤。无论是传输材料,还是混合的过程,基本上不用人力,人所要做的,就是依靠着眼光,观察混合材料均匀程度,一旦有结块,或者是堵塞的时候,用机器控制,进行干预,打碎这些块状,或者是其他的处理方法。
可是这样的机会,几乎不太可能出现,之前,在水泥厂的兴建之中,没有进行过全生产线的整合试车,单独的混料试车,几乎是没有停歇,在上百次的实验,和最少300个小时试车之中,人工干预情况,只出现了一次而已。
这样的设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切生产效率家,一小时完成混料,一次最少是40个立方以上,以水泥的比重,这就是一次百十吨的干料,这个环节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就足以制作出1000多吨的干料,这样的效率,不能说高了,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