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提醒(2/5)
大规模的混乱或各方自立,在东林党拥立潞藩失败之后,潞王也未被清算,而是弘光继位,南明成立,史可法被排挤出中枢出镇扬州,四镇形成,在几个月内形成了四镇守两淮,左良玉守上游,浙江,两湖,云贵俱听中枢号令,张献忠盘踞四川,李自成拥有湖广小半地方,河南大半地盘,河北和京师,加上山西,陕西等地在顺军掌控之中的局面。
各方势力中,其实南明的局面最好,清军初入关时士绅不附,顺军是其大敌,南下的清军并非主力,而且清军只占有残破的北方,运筹财赋的能力极差。
而南明拥有帐面上的超过二百万的大军,远超过北方的筹集粮饷的局面,若中枢得人,规划严整,号令森严,纵不能在短时间内与百战精锐的满清八旗力敌,但守备江淮要害,静待时局变化,最少形成割据南北的局面是必然之势……结果南明之废比南宋还要废物百倍,这也是说不得了。
对朱任重来说,显然考虑的局面要比闵元启知道的还严重十倍,当下这老商人向着闵元启微一拱手,说道:“此前我们就是在等北方消息,却未想到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今天闵百户提点的话语,足抵千金,大恩不言谢,我父子必有所报。”
对朱任重来说,此前确实有些麻痹疏忽,主要是崇祯这十七年来,大事实在太多。清军五次入关,松锦惨败,登州兵变祸乱大半山东,流寇便不提了,从崇祯二年在山西陕西闹,到祸害北方诸省,再到南下南直湖广,死的人最少在百万以上,光是因此而死的督抚总兵便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流寇也是从一团散沙到李自成占有数省拥兵百万,张献忠和罗汝才还有革左五营便不提了,前几年盘踞在河南,山东的袁时中也曾拥众十万,威胁徐州,淮安,当时的风声颇为不好,朱家已经在打算迁居至扬州或南京了,后来袁时中为李自成所杀,徐淮一带才算安稳。
崇祯年间发生的大事实在太多了,简直是叫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也是李自成进京师后,官员士绅选择投降的原因所在,因为崇祯的举措失宜,太多惨败和连续不断的天灾,这些东西在儒家学说的天人感应里就是亡国之象,天子一死,大明灭亡,王朝鼎革是顺应天意,倒也并不是士大夫们毫无廉耻。
待满清入关之后,不要脸皮选择归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